那些生活中常见的,但你不一定能叫出学名的虫子
这个想必好多人小时候都捉过,转头、瓦片、枯叶下面都有,它叫“鼠妇”。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,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,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。有的人把鼠妇也叫做“潮虫”,实际上,鼠妇和潮虫是不一样的,我来上下潮虫的图片,如下图
这个像是蜈蚣的东西你会在墙壁上经常见到它,它叫“蚰蜒”,节足动物,像蜈蚣而略小,体色黄褐,有细长的脚十五对,生活在阴湿地方,捕食小虫,有益农事。体短而扁,灰白色或棕黄色,全身分十五节,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,最后一对足特长。
蚰蜒体长约25毫米左右、爬行时每对足很协调,遇惊动即立刻逃脱,但是很容易脱落。头部后面有一个环节、有一对钩状颚足,颚足末端成爪状,爪的顶端有毒腺开口,能分泌毒液,触及人体皮肤后即可致局部疱疹,令人刺痛难受。
我国各地常见的是花蚰蜒,它喜欢栖息,活动于室内外阴暗潮湿处,以捕食小虫为生。民间又称“草鞋底”、“钱串子”
感觉看起来像蜈蚣的,除了蚰蜒,还有个很常见的家伙,上图
这种有大有小,油油的,爬的很慢,很恶心,它叫“马陆”,隶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倍足亚纲国内各地均有发生,除草坪外受害植物还包括仙客来、瓜叶菊、洋兰、铁线蕨、海棠、吊钟海棠、文竹等一些花卉植物。
我们所说的“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”,这里的虫就是指马陆。
这是比较大型的一种马陆,叫做“山蛩”
马陆性喜阴湿。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、土块、方块下面,或土缝内,白天潜伏,晚间活动危害。
马陆受到触碰时,会将身体卷曲成圆环形,呈“假死状态”,间隔一段时间后,复原活动。
马陆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茎、嫩叶。马陆的卵产于草坪土表,卵成堆产,卵外有一层透明粘性物质,每头可产卵300粒左右。在适宜温度下,卵经20天左右孵化为幼体,数月后成熟。马陆1年繁殖1次,寿命可达1年以上。
最近发现的粉色马陆(Dragon Millipede)的一个腺体能够分泌氰化物,这是它的防御机制。你显然不希望靠近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粉色动物。
这东西就是贝爷来了也只能看看!!
夏天,人们在田间漫步甚至在家中,常可看到一类有着绿色而柔软的身体,长着四个大而透明的翅膀,有点像蚊子的昆虫,缓慢地飞翔于空中。它就是著名的灭虫能手——草蛉(很多人应该抓过它,非常的难闻!)。
草蛉是一类捕食性昆虫,属于昆虫纲的脉翅目。在全世界已知有86属共1350种,据调查中国有记载的就有15属约近百种,它们分布在中国南北各地。
由于草蛉能够有效而大量地捕食多种重要的农业害虫,所以人们广泛地开展了人工利用草蛉消灭害虫的工作。
这个东西估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!卫生间纸篓,厨房,垃圾堆,下水道,都是!!!
它学名叫“蛾蠓”
蛾蠓成虫除家室常见外,野外潮湿环境极常见,有的生活在白蚁巢、鼠洞、兽穴等处。水生者除污水外,也有在静水或瀑布之下的。蛾蠓的成虫静止时翅多呈屋脊状斜覆体上或向后上方斜翘,翅多毛或鳞而似小蛾,故有蛾蚋、蛾蛉、毛蛉等名。
短粗多毛,翅梭形呈屋脊状斜放,似小蛾,翅上有不同色毛组成斑纹。
口器短,不吸血。此亚科的种类很多而常见,成虫经常在住宅出现,幼虫多在下水道中繁殖。
如果你们淘过米,就能经常见到这个虫子,很小
这是近照,学名“米象”
俗称“铁蜗牛”
贮藏谷物的主要害虫。成虫啮食谷粒,幼虫蛀食谷粒内部。危害米、稻、麦、玉米、高粱等。成虫体长2.4—2.9mm,宽0.9—1.5mm,体卵圆形,红褐至沥青色,背无光泽或略具光泽。
象甲类,一种专门吃绿豆,或者红豆,黑豆等豆类的黑色小虫。也有说面粉里面也有这种虫子。
下面这个虫子小时候大家应该都玩过,挺有意思的,我们叫“磕头虫”
磕头虫学名叩头虫
其前胸腹面有一个楔形的突起,正好插入到中胸腹面的一个槽里,这两个东西镶嵌起来,就形成了一个灵活的机关。
当它发达的胸肌肉收缩时,前胸准确而有力地向中胸收拢,不偏不倚地撞击在地面上,使身体向空中弹跃起来,一个“后滚翻”,再落下来。
叩头虫在仰面朝天时,它会把头向后仰,前胸和中胸折成一个角度,然后猛地一缩,“扑”地一声打在地面上,它就弹了起来,在空中来了个“后滚翻”,再落在地面时,脚朝下停在那里了。
该科成虫、幼虫多为植食性、腐食性、木食性,少数为肉食性,其中有一些是农、林、牧草、蔬菜、果树的重要害虫,有很大的经济意义。它不断叩头的动作,是它逃跑的一种形式。
所以,叩头虫叩头是为了躲避危险和越过障碍的本能。
页:
[1]